勤学恒研 彰显特色
——记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纪实
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9县1区,103个乡镇,总人口256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建国初设立普洱区专员公署,1953年改为思茅专员公署,1971年改称思茅地区,2003年10月,撤销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2007年1月更名为普洱市。普洱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一年四季莺花繁茂、风情多姿吸引了世人的眼球,被誉为“妙曼普洱,养生天堂”。
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所),成立于1959年,是普洱市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的主要机构。1993年经当时的行署、地委批准,由科级升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1997年6月在所内挂牌成立了思茅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地区农科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建制。内设办公室、稻作室、旱作室、经作室、试验场等机构。现有在职职工52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3人,农艺师12人。主要职责任务是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推广云南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为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研究工作。
建所以来,普洱市农科所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我市的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引进、选育、推广应用了各类农作物品种100多个。其中:自主育成玉米良种“思单11”、“思三单”、“思单5号”;优质稻良种“思紫19”、“思选2号”;陆稻良种“思陆选3号”、“陆引46”、“思陆选6号”;合作选育甘蔗良种“思茅7号”、“思茅11号”等十多个品种通过省、地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已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另外在我市引种成功的“德优12”、“德农203”、“滇屯502”、“滇优7号”等优质稻已成为我市的主推品种,年推广种植达30万余亩。多年来,普洱市农科所承担各级各类科研推广课题和项目多达390余项,由于在良种、栽培、土肥、植保、农环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35项,其中:省部级奖38项;地厅级奖69项;县处级奖28项。1992年还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地区级综合科学研究能力优秀单位称号,并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在人才培养方面,先后有50余人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奖励,其中:有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2人获省劳模称号、有12名科技人员分别获国务院、省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奖和省突出贡献奖。目前单位无论从职称结构还是从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都逐步趋于合理。特别是学历结构逐年提高,目前科技队伍中,硕士学历有4人,本科学历有23人。
努力收获荣誉,积集产生力量,普洱市农科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较大突破,激发了全市农户参与增收增产、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浓厚氛围,正不断提升科研、科技服务水平,为我省“三农”谱写新的篇章和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