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社创始人:杨彭

省科技厅领导视察合作社基地

省农科院领导及专家到合作社基地指导工作

省农业厅领导视察合作社基地

做强高原特色农业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弥渡县众联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密祉乡位于弥渡县西南部,地处弥渡,巍山,南涧三县交界的山区盆地。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林木众多,奇花异草遍布山间。蕴藏野生中药材丰富,其中野生药材就有113个科、268种,是云南首批中药材生产重点县之一,有“云药之乡”美誉。
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依托生物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寻求适合百姓脱贫致富的思路,结合资源优势开展灯盏细辛中药材种植,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之路。为提高药材品质,为种植户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与支持,该乡成立了众联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密祉乡中药材协会(以下简称合作社),杨彭任理事长,规范种植技术,提高中药材的科技含量,培植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为农民持续增长保驾护航。合作社(协会)的成立为药农架起了科技致富的金桥,杨理事长先后带领成员筹措资金,扩大基地,购置设备,增加种植面积,与合作社成员团结协作,不懈努力,使药农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合作社(协会)积极发挥“服务社员、带动农民、助农增收”的作用,让合作社(协会)种植户取得了资金、技术帮扶,并扩大了种植规模,增强市场竟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合作社(协会)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药业公司联合共建灯盏花基地,把当地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双赢,并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为顾问,致力于野生中药材人工驯化与种植研究,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监控、平衡施肥等先进技术,共完成以灯盏花为主的技术攻关30余项,在省内首家完成灯盏花漂浮育苗、黑地膜覆盖栽培、颈腐病有效防控3项新技术攻关与普及推广,良种比例由2006年的20%提高到2012年的95%以上,并认定灯盏花新品种(艾瑞杰1号、17号)2个,举办现场观摩、技术交流会近500场,受训人次达4万多人,全乡常年种植灯盏花5000多亩,总产值2400万元,实现平均亩产灯盏花干品250公斤的目标,药农人均纯收入达3775元,合作社(协会)成员也由原来50人发展到1500多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 80多亩良田作为合作社的试验、种繁、育苗基地,实现了种苗生产集约化第一步,2013年计划投资460万元建盖500立方米自动化烘干系统及仓库,实现鲜品集中干燥,进一步提高药材品质。2009年弥渡县被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药监局首批认定为 “云药之乡”,经专家认定灯盏花为主要品种。同年协会被中国科协表彰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集体”,同时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2011年协会党支部被州委组织部命名为“大理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示范点”、被县委表彰为“创先争优先进集体”。2012年协会被中国农技协表彰为“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集体”,合作社被命名为“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合作社(协会)理事长杨彭向我们介绍,他是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即当好政府的得力助手,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同时又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他不可推辞的责任与义务。他无数次走村下田,到农户基地指导帮扶,因为他了解到只有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并培养出一支吃苦耐劳、作风严谨的合作社科技骨干队伍,合作社(协会)成员才有技术保障。这些年,看着杨理事长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朋友们都说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活雷锋”,人们对他的评价让他有些愧不敢当。其实,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农科人员,但他就有一个颗不服输、不甘于落后的心,努力学习科技知识武装自己,他始终再想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一路走来,他饱尝了合作社(协会)成长的艰辛,当看到农民事业有成后满脸笑容时自己感到无比幸福,更体会到了带领乡亲们创市场谋发展的责任。
谈到合作社的发展,杨理事长自信的同我们说,要加大灯盏花漂浮育苗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带动种植规模,扩大招商引资,争取两年内引进、合资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强药材产业,职合公司加工需求,适度发展丹参、秦归等,加大对本地名贵、濒危中药材品种开发研究力度,为新品种推广打好基础。
现在的密祉乡种植户们正忙碌着培育灯盏花,种植户基地里的灯盏花长势喜人,放眼望去,到处是紫色的碗形小花,风一吹过,整个密祉坝子,都散发出浓浓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