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乙巳。“上以五十年国庆,诏覃恩有差。丙辰,举‘千叟宴’礼,宴亲王以下三千人于乾清宫,赏赉有差。”
乙巳年,“上以五十年国庆。”是以高宗登基以达五十年,乾隆举“千叟宴”以示大庆,即诏覃恩办理。诏中特别强调“赏赉有差”,就是说皇帝要给予办事人员重重的赏赐。时和珅、纪昀是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和爱拍马屁,特别受宠。清人昭《啸亭续录》载:此次“千叟宴”,原拟定凡四品以下,年六十五岁以上者准入席,人数已至三千。和珅怕老爷子不过瘾,就将原定的标准降低, 凡四品以下现任、原任者,年过六十者准入席,人数达三千九百人之多。
“千叟宴”始于康熙。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年(1713),仁皇帝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人数为一千九百余人。
乾隆发挥至极。在《啸亭续录》中,乾隆所举办的宴会,昭的笔记里历历可见:“每岁元旦及上元日的宗室曲宴”, “每岁上元后一日的廷臣宴”, “乾隆中于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的茶宴”, “乾隆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余人于丰泽园。乾隆壬寅,普宴宗室于乾清宫的宗室宴”, “除夕上元筵宴外藩和乾隆中廓定新疆、回部、哈萨克、布鲁特诸部长争先入贡的大蒙古包宴”。
“千叟宴”,也就是国宴,礼仪多,时间长。原是三月三开宴,后改在正月。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举办“千叟宴”,要求膳食必须保证热络。因为都是些老头子,等上完千人之菜,菜就基本凉了,加上北京的气候,其宴会又设在露天,等做完礼仪,饭菜都冷了。乾隆怕老头子些吃坏肚子,提出要求,“膳食必须保证热络”。这伤透了厨子们的脑筋。最后,想出用火锅的办法,既解决热食,又可取暖,两全其美。时用火锅分等级:一等,银火锅、锡火锅,二等,铜火锅。火锅萌芽于周,由鼎、“拔霞供”演变而来,兴盛源起于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1550个,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乾隆五十年,即弘历即位五十年,理当大庆,时年正好是弘历七十四岁,亦应上寿,双喜临门,举“千叟宴”,都在情理之中。既是大庆又是七秩上寿,全国各地的山珍海味,奇珍异宝,潮涌紫禁城,小草坝天麻当在其中了。
《云南信息》载:昭通天麻在初唐时期就是“贡品”,清朝则是“御膳”之必需。昭通天麻,其主要就是小草坝天麻。从宜宾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窥见: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曾出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盛世局面。时戎州都督府下之羁縻州为六十四州。其中:协州,今云南省东北彝良县,领三县:东安县,即今彝良县,州治,西安县,今双河场,胡津县,今天星场;曲州,古朱提郡,今云南昭通,北接协州,领二县:朱提县,今昭通,唐兴县,今昭通市唐房。由此可知,当时的东安县就将天麻作为礼品敬奉唐太宗李世民,从此,天麻作为贡品年年必备。《叙州志》载:“贡天麻为叙府之要务,每年必派员从乌蒙(今昭通)之小草坝购得,马帮入川,载以官船,直送京都,皇上分赠诸臣,文武要员以获此赏为荣”。《唐宫惊变》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每日清晨必调服一盅天麻粉后方临朝,视之为滋补首选,益寿珍品。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叶体仁任职叙州府正堂。何谓正堂?明清时,知府、知县称正堂。时通往昭通的宜宾,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商贾云集,贸易往来繁忙,当时形成:“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时年宜宾的繁华情景,当是盛况空前,占“西南半壁”。
贡天麻既为叙府之要务,又值乾隆五十年国之大庆之“千叟宴”,四川布政王占柱岂敢怠慢,立即督促叙州知府施光骆(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四川稽查总督保宁奏:叙州知府施光骆总运闽省米石迟延,着革职发往伊犁充当苦差。)着办。《彝良县志》载:“乾隆五十年(1875),四川宜宾知府派人来小草坝采购天麻为皇帝祝寿。”其实,小草坝天麻早已成为贡品,这次为何这么高度重视呢?是谓小草坝天麻,药出地道,皇家贡品。唐明皇李隆基视之为滋补、益寿珍品;清朝著名大医张志聪赞道:天麻功同五芝,力倍五参,为仙家服食上品。诏谕开“千叟宴”,是皇家大事,国之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叙州知府施光骆不敢冒渎职之大不韪,即风风火火派人到小草坝采办。自此“千叟宴”后,天麻从皇家药膳又成为宫廷御膳。正如《叙州志》载:购得天麻,马帮入川,载以官船,直送京都。当然,每年购得多少,史料无考,就像彝良龙潭的大米作为皇家贡米一样,早已成为皇家秘史。但小草坝天麻作为皇家贡品,或药膳,或御膳已是不争的史实。
乙巳诏书中还说:“丙辰,举‘千叟宴’礼,宴亲王以下三千人于乾清宫。”这里的丙辰,是乾隆在位六十年后,传位嘉庆之年(传位大典在正月举行),即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时,弘历寿八十四岁。
《啸亭续录》载:“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当时诏书中说开宴于乾清宫,十年后改在了皇极殿。 这次赴宴人数更多,多达五千九百余人。和珅为哄老爷子开心,想出很多花花点子,凡事极尽奢糜。 可以想象近六千人的“千叟宴”,多少人力为着“千叟宴”转,多少食物运往紫禁城为开“千叟宴”,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些老头子,动动嘴皮子,叩叩首,山呼万寿无疆,磨嗑磨嗑嘴巴,品品山珍海味,尝尝天麻保健佳品,受皇帝之宠,感皇恩浩荡,当是光宗耀祖的了。可是那些为着“千叟宴”转的上万人的苦行僧,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跑成了罗圈圈儿腿?
当然,小草坝天麻进宫,制作成御膳,列为“千叟宴”佳肴、王侯臣子、达官贵人礼品,更是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