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紧抓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县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机遇,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按照“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优服务、拓市场、活流通”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玉米、马铃薯、生猪、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特色明显、布局合理,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企业与农民共同获利、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协调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
玉米产业快速发展
玉米是宣威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宣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宣威市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坚持以良种研发为基础,以集成技术推广为支撑,以高产创建建设为突破口,玉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良种繁育在全省领先。相继培育出16个玉米良种,有后备品种30余个。宣黄单2号、4号、5号被评为云南省名牌农产品,宣黄单4号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被农业部批准在全国范围内试种推广的玉米品种。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万公斤的宣威玉米良种研发中心,可满足500万亩玉米种植用种需求,增加粮食1.5亿公斤,经济效益可达2000万元。二是种植模式进一步优化,总结推广地膜玉米套种马铃薯、玉米套豆和玉米套魔芋种植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种植效益。三是集成技术开创高产典型。总结推广玉米“五配套五统一”抗旱集雨栽培集成技术,高产创建成熟技术模式攻关示范区复合亩产量达794.75公斤。2013年全市种植玉米120万亩,产量4.8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62%,实现产值10亿元。
马铃薯产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宣威作为云南省重要的旱粮生产基地,我市加大对商品薯、种薯、加工薯、菜薯等品种的种植力度,形成了马铃薯生产“基地规?;⑸曜蓟?、流通品牌化”的产业格局。一是加大种薯繁育力度。投入资金4400万元建设占地200亩年生产能力3000万粒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加大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省科研院所和省农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先后培育出 “宣薯1号、2号、3号、4号、5号、6号”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品种,其中宣薯2号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推广应用新品种。二是创新种植方式。探索出小春薯集雨覆膜抗旱栽培、大春薯大薯整薯快繁技术、秋薯免耕栽培三套集成技术,实现“小春、大春、晚秋”马铃薯 “三季串换”。三是提升马铃薯产业市场竞争力。引进了云南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云南云淀淀粉有限公司,年消耗鲜薯30万吨,产5万吨马铃薯精粉及2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成立了由营销马铃薯的个体、私营企业组成的宣威市马铃薯营销协会,组建了占地50亩、年营销量50万吨的宣威市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注册“宣威土豆”品牌。2013年马铃薯产业实现产业综合产值12亿元,营销马铃薯34万吨,营销总额达6.1亿元。
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
依托“宣威火腿”品牌效应和丰富的饲料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以畜牧业的大发展带动农民的致富增收。一是强化保种育种工作,提高种猪质量。完成原料猪种不同杂交组合及纯繁(农村散养)育肥试验五世代配种、杂交育肥148头、纯繁育肥180头,并进行一部分屠宰测定。在选择核心群种猪的基础上,向各乡镇扩繁场推广原料猪种600头,乌金猪保种群存栏280余头。二是强化项目争取,带动畜牧业发展。依托畜牧业“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建设带动全市畜牧业经济发展。建成宣威德康希望生猪养殖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云南神农宣威猪业有限公司15万头仔猪生产基地两个,建设15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13年,肉类总产46.26万吨,出栏肉猪370.11万头,出栏肉牛9.05万头,出栏肉羊24.35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47.5亿元。
特色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张
宣威市按照“建点、串线、连片、带面”思路,努力实现基地化、规?;?、特色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蔬菜、中药材、水果、花卉、蚕桑等产业为主的特色经作产业园。一是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宣威市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外出务工、闲散撂荒土地和新复垦土地采取转包、租赁、出让等方式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集中,助推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二是特色产业发展面广。全市推进土地流转面积14.6万亩,建成热水1500亩灯盏花、来宾4350亩金银花园、宝山1162亩中药材产业园、热水万亩供港蔬菜园等特色产业园78个,带动全67万亩特色产业发展。其中蔬菜40万亩(订单蔬菜8万亩),中药材5万亩,水果9.4万亩,花卉2.5万亩,魔芋5.9万亩,蚕桑4.2万亩,预计实现产值将达到14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