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没有那15万元的贷款,我的养殖场不可能这么快就搞得起来。”依靠“红色信贷”,武定县插甸乡康照村委会朱家村村民朱兴路实现了创业致富的梦想。
朱兴路中学毕业后在外打了几年工,就返回家开办养猪场,但是猪肉市场很不稳定,风险大,在扩大养殖规模时,朱兴路就把养殖重点放在了黑山羊上。去年,正当朱兴路为缺少资金发愁时,常务书记李海芳告诉他,乡里尝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广由党总支担保的“红色贷款”,最高可贷15万元。按照规定,具有多年党龄的朱兴路符合条件。“利率低、手续简单、用党员身份作抵押”在提交了贷款申请和《创业贷款申请审批表》一个星期后,信用社便将15万元贷款打到了他的卡上。朱兴路用这笔贷款新建了羊圈,购买了11只努比亚羊。
如今,朱兴路的“羊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他告诉记者:“仅一年的时间,就发展到25只种羊、100多只小羊,不但出售种羊,还向田心、高桥等乡镇出售小羊羔。再过两年,就可以把贷款还清了。”
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是小康路上的“拦路虎”。如何突破?
针对农村党员群众有好的发展项目,但缺少启动资金、又贷不到款的实际,在省委组织部的协调推动下,插甸乡在开展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立足实际破解这一难题,开创了由党组织担保贷款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出一条由党组织“牵线”、政府“贴息”、 农信社“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的“四位一体”农村信贷帮扶新路子。由党员群众提出贷款申请,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群众进行信用评定、筛选和推荐。对贷款群众实行利率优惠,除执行基准利率外,县财政还拿出专项资金给予农户50%的贴息。
插甸村委会旧河街村村民陈晓宏也是“红色贷款”的受益者。依靠5万元的贷款和多年的积蓄,去年6月,陈晓宏建起了规模养殖场,引进优质肉羊品种“大耳黄羊”养殖。在陈晓宏家的羊圈里,80多只肥美可人的“大耳朵”正争先恐后地吃着青草。谈及今后的发展,陈晓宏说:“等贷款期满把5万元还清后,我还要再贷15万元,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发展到200只羊。”
利率低、周期长、额度高、手续方便快捷的“红色信贷”,受到了农村党员群众的欢迎,大家踊跃规划创业项目,积极提出贷款申请。目前,武定县已发放“红色信贷”3831万元,培植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5000多户,扶持了一大批养羊、养猪大户,以及壮鸡、蔬菜、中草药、烤烟等种植养殖农村致富能手。
插甸村荣丰一组的管朝翠通过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古普村的王文会也依靠这项贷款办起了养猪场……通过党组织担保贷款的金融服务正在让更多渴望发展致富的农村群众梦想成真。插甸乡党委书记余海洋说:“‘红色贷款’激发了党员创业致富愿望,使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创业致富成为鲜活的样本,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为在全省推广开展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去年底,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省农信社联合下发通知,对贷款条件、方式、流程及风险控制等作了详细规定,鼓励基层党组织和相关部门创新服务,为党员群众搭建致富的“金融桥”,铺就创业致富“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