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一个电话,田地里生长的新鲜蔬菜就能直接送到居民家,这种订单式送菜进家的模式,不仅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新鲜蔬菜,而且也为商家打开了销售市场。
3月4日上午,记者走进曲周县阁韵蔬菜专业合作社,探寻从田地——包装——运输——居民家,这个一条龙订单式配送蔬菜的全流程。
员工将新鲜的有机蔬菜送往各家各户
菜上的虫子都是人工捉
从市区驱车一小时左右,就到达距曲周县城10公里外的田野上,绿油油的麦苗一眼望不到头,附近不远处的支漳河像一条白丝带在绿色的原野上蜿蜒。
在这里,一排排整齐的日光温室大棚矗立,曲周县阁韵蔬菜专业合作社就坐落于此。理事长袁贵银告诉记者,整个合作社现拥有30个日光温室大棚,12个冷棚,种植有机蔬菜20多类50个品种,年生产达到120万斤,拥有订单用户近300户。
走进这些罩着白色塑料膜的大棚,里面一派春季盎然的景象,袁贵银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夸赞自己种植的蔬菜不一般。
他说,合作社于2009年建成,种植的全部是有机蔬菜,从选址、选土就非常讲究。首先要找片净土,远离城市、污染地区;其次,土壤必须经过两年的培土期, 剔除土壤里的农药、化肥的残留成分,保留土壤里的营养成分不流失;浇灌用水都是采用深层地下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蔬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洒激素, 绝对健康。”
采访中,记者有幸碰到了长期从事有机蔬菜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杨合法,他正在查看大棚里有机蔬菜的生长情况。自2009年,他就开始指导该合作社种植有机蔬菜。
目前,市场上的蔬菜种类可用一个金字塔型来区分品质,最低端为常规型蔬菜、其次是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而塔尖则是有机蔬菜。
杨合法对记者说,除了有机蔬菜是不用任何化肥、农药和激素的,其余多少都要使用这些。从育苗起,他们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培育。蔬菜在生长中使用的肥料,都是 经过发酵处理的人畜粪便、秸秆等有机肥。若蔬菜出现病虫害,全部是靠生物驱虫,即便使用药剂也是利用从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中提取的有益物质对蔬菜喷 洒。
记者在大棚里看到,每隔几米远都悬挂一块儿黄色的砧板,上面都敷有粘着剂,专门用来粘虫子。如果蔬菜遇到严重病害,他们专门买来从竹子中提取的竹酢,配上牛奶,可对蔬菜起到防病、抑病、祛病的作用。袁贵银说,有时菜里长了虫子,我们都是人工捉,也绝不会打农药。
曲周县阁韵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8月,投资500万元创建了有机蔬菜标准种植示范基地,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有机蔬菜种植先进技术,设计规模1000亩,现建成面积300亩。
袁贵银,这位在五年前就已看到市场前景的农民,和自己共同创业的伙伴走过了艰辛的历程。
起初合作社发展得很顺利,但因合作方出了点意外,合作终止了。袁贵银和同伴则挑起了大梁,“当时,心里不是个滋味,这是个好项目,不想就这么半途而废,否则太可惜了。”
袁贵银坚持了下来,可有机蔬菜种出来,销售却差强人意。由于成本高、价格高,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初期很不景气。“有技术、有品质,可就是叫好不叫 座。”随之,2011年和2012年的两场大雨又给合作社带来了不小的损失。风风雨雨走过了近五年的时光,袁贵银经过与负责销售的金智贤等几位社员商量, 如果像餐饮外卖一样,让客户先“点菜”,再送货上门,是不是可行。
想到这里,袁贵银带领社员,带着产品,走进邯郸市各小区,印广告发传单,免费品尝,寻找客户源。同时,合作社按时间长短办理会员卡,包括一个月、半年、一 年等办理银卡、金卡、钻卡。客户订菜时,会员只要一个电话,不管几斤都会按会员的需求送货上门。而这种订单配送式的营销模式,让合作社的生意渐渐火了起 来。目前,客户已接近300户。
向网络市场进军
市场渐渐打开了,但袁贵银觉得还不够。社员金智贤说,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选址开直营店,每天从大棚里摘下的新鲜蔬菜,经过包装运送到直营店,再经过配送直接送到客户的手里,“客户从打电话,到蔬菜送到家门口不超过三个小时,而且直营店两公里以内都是免费配送。”
目前,合作社拥有三辆配送车和三名配送人员,只要拨一拨电话,蔬菜马上送到家。
市民王丽欢对记者说,以前家里都是去菜市场买普通菜,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合作社发放的宣传单,正好家中有孩子,也想让孩子吃到最有营养的东西,更重要 的是再也不用去脏兮兮的菜市场去挑菜了,直接从田地就到了居民家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客户既吃到了新鲜蔬菜,又节省了时间。
市区丛台路与广泰街交叉口不远处,记者见到了正在装修的蔬菜直营店,金智贤说,让客户不费时费力就能吃到最美味的蔬菜。下一步,合作社还将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做宣传、下订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