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差别较大,需要合理引导。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市和东部城市资源优势明显,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聚集。这些城市普遍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比较严重,承载压力较大。
近年来,以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出台了多项强化户籍作用的政策,如买房买车等若无户籍需要缴纳不同年限的社保,同时,流动人口的子女异地高考的难题也一直没有突破,给这些城市无户籍的常住人口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外企工作九年、已经做到高级主管级别的刘奇今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MBA,学费高达21.8万,虽然他花“巨资”读书的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获得北京户口,但“如果两年后能够有机会落户,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
就在刘奇得知自己被人大录取的几乎同时,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北京市属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2013年北京市属各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
这个消息虽然针对的是“北京市属单位”且是“指导性意见”,但刘奇还是有些失望的,他觉得自己落户的希望渺茫。
虽然超大城市的户口短期内无法放开,但黄明也表示,这次户籍改革是配套进行的,一方面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让那些暂时还不具备在城市落户条件,或者不愿意在城市落户的人,也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能逐步的享有同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个原则是分类指导,就是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的标准,向全社会公布,让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的常住人口都能了解每个城市的具体条件,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未来,给自己有一个固定的预期和希望。”黄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