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人家的屋檐下都挂满了大串大串金黄的玉米。塑料布铺在家门口,妇女、老人和孩子团团围坐,一边剥玉米,一边说笑闲聊。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家的3亩多山地,比去年多收了10多袋玉米。”闲聊中,正在空地上晾晒玉米的普文丽告诉记者。
洛河农户今年玉米收成是不是都这样好?玉米好收成来自哪些因素?日前,市土肥站、红塔区土肥站和洛河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共同进行的实收测产,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产量比常规种植多两百余公斤
驱车从洛河乡政府所在地出发,转眼便进入山区。汽车沿着山间公路一路逶迤而上,满眼都是连绵的玉米地。
今年,洛河乡玉米种植实现了高产创建全覆盖,玉米种植总面积超过14000亩。
我们到达法冲村委会时,农科人员和几位当地农民把刚收获的玉米已经装成包,摆放在路旁。农科人员选出作为测产的地块,玉米长势同周边相比,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先拉着皮尺量出测产地块的面积,再掰下所有的玉米包,然后手工脱粒,最后是称重和测量水分,所有数字汇拢后,最终算出亩产量。百亩核心块、千亩示范片、万亩推广区,每组都选取三户人家的地块来测产,其中的工作量可不小。
几天后,市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安正云把测产结果告诉了记者:百亩核心块面积150亩,总产量114696公斤,平均亩产765公斤;千亩片面积1330亩,总产量958937公斤,平均亩产721公斤;万亩区面积12829亩,总产量8552685公斤,平均亩产667公斤。
“前两年,每亩能收400公斤我们就非常满意了。”在测产现场,当地村民白迎文告诉记者。
其实,在洛河乡,玉米高产创建已经实施了多年。广大农户都欣然接受了农科人员的做法。今年,没有纳入高产创建的山地已经很少,只有420亩,这次测产,同样选取了三户人家的地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种得最好的普顺富家的地块,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产量比常规种植每亩多200多公斤。
化肥投入省下116万元
法冲村委会一组农民周泽首家一块近1亩的玉米地,被农业部门选来进行施肥对照试验。
同一块地里,种的玉米品种都是海禾1号,只是一半由农户自己种,采用的是传统的种植方式;一半则由市县农业部门负责,进行平衡施肥试验。到了秋收时,金灿灿的玉米从外观上难判输赢。
“只要产量差得不多,我们就赢了。”市土肥站站长杨义三对记者说,因为在肥料的成本上,平衡施肥比农民传统的方式要节省80多元。
其实,早在9月13日,农科人员就对两种不同的种植方式进行了理论测产,结果,平衡施肥每亩有效穗3562包,每穗实粒数为586粒,千粒重360克,理论亩产749公斤;而常规施肥方法似乎不甘落后,每亩共有效穗3552包,每穗粒数581粒,千粒重360克,理论亩产744公斤。
这一次的产量实测似乎印证了理论测产的准确性,平衡施肥的玉米确实胜出了一筹,产量高出15公斤。
杨义三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们采用玉米配方专用肥,按氮、磷、钾20:5:4的比例每亩施肥120公斤,肥料成本为240元,而常规施肥每亩施用尿素40公斤、复合肥50公斤、普钙30公斤,共计323元。洛河乡今年14000多亩玉米,全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仅在化肥的成本上就节省了116万元。
玉米高产技术实现整乡推进
比常规种植高出200多公斤的结果,浸透着农科人员的心血。
近年来,针对连年发生的秋冬干旱,农业部门积极探索,使玉米产量不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据红塔区农技推广站站长刘树林介绍,围绕玉米高产创建,红塔区在玉米高产攻关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在良种筛选、地膜覆盖、科学施肥技术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今年,红塔区在洛河乡和大营街街道建立了省级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通过高产创建,集成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整合项目,集中资金,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节本增效,提高效益,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玉米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洛河玉米高产,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系列高产技术措施在田间地头得到普及运用。首先是品种,重点推广海禾等优质高产品种;其次是玉米集中育苗、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应用;另外,一批专家成了山区农家人的常客,他们把最实用的农业科技和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
在红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记者随手翻阅了农科人员的生产记录,生产组织的精细让记者感慨不已。首先,由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项目区内所需玉米品种的调配、技物配套所需资金,并负责高产玉米栽培技术资料,参与培训,分期检查实施情况,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其次,洛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项目区内的实施内容、措施到位,玉米高产创建100亩核心区地点的选择,村、组干部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并负责项目区内栽培农户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详细记录项目实施过程。最重要的一点是农科人员分片负责,手把手让高产技术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利器。
玉米高产创建既是行政领导抓粮食生产的“指挥田”,又是科技人员抓成果推广应用的“展示田”,这就是洛河玉米丰收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