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疗效好用量剧增
八十年代以前水蛭多用于配方,全国年需求量在20-30吨之间,建国以前用量更少,对水蛭资源破坏微乎其微。然而从1989年水蛭的功效被不断开发,新药的问世导致水蛭用量增加4-5倍,到1999年这十年间,水蛭的用量大致在100-150吨之间,成龄水蛭每公斤干品500条左右,那么每年要捕捉上亿条水蛭以供药用。2000年水蛭用量又增加50吨,这么巨大的社会需求自然对水蛭的资源造成了破坏。
因其良好的疗效,让人竭泽而渔,随着我国老龄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多发,导致水蛭的用量也不断激增。截止2014年11月底,出口和国内水蛭的需求量在800吨左右,出口主要是日本和韩国,每年出口量在200吨上下。国内的用药企业的代表为黑龙江的友搏药业和山西的步长集团。相比2004年全国需求200吨,目前用量足足翻了2-3倍。需求量如此快速的增长,到底目前水蛭其野生资源如何?家养发展又怎样?笔者继续分析。
二、近两年水蛭全国产量
虽然野生水蛭含量比家养高,但近几年野生的产量却逐年减少,其产量微乎其微,加之一般情况下野生水蛭多用来繁殖做种,加工成商品水蛭就更少,目前家养水蛭在国内开始初具规模,家养水蛭供应份额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国总产量野生占比估计在10-20%,家养占比在80-90%左右,近几年野生水蛭的产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野生总产量最多不超过50吨,正常年间水蛭野生和家养的总产量在600-700吨左右,2014年受天气影响家养水蛭减产厉害,保守估计产量在400-450吨左右。
三、野生资源令人担忧
1、药用水蛭资源有限
全世界蛭的种类成千上万种,就算我国也有百种以上。但是被纳入我国药典的目前只有三种,分别是水蛭科动物蚂蟥Wb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蟥Wb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蛭类都可以被中药材使用,因此药用水蛭资源是比较有限的。
2.老产区的消亡
以前水蛭的主产区山东微山湖、东平湖,次产区江苏金湖县、东台县,安徽省五河县、怀远县,河南省罗山县、潢川县,河北白洋淀,天津蓟县。再看看今天水蛭的版图,一些产区基本已经消亡。大规模捕捞水蛭最早的是山东、江苏交界处的微山湖。1989年开始大量捕捉,1991年高峰期产量100-120吨,以后逐年下降,目前自产不足20吨。安徽省怀远县水蛭开发起于1991年,当年产量6-7吨,目前产量更是微乎其微。浙江省的湖州地区从1995年开发,1998年顶峰期产量50吨,2000年不足25吨,目前野生水蛭产量在10吨左右。其他一些次产区,在地毯式的搜索下早就不复存在。随着水蛭行情的逐步走高,一些以前人们没有发现的新产区又出现在我们眼中,进口水蛭也将成为一种需求常态。
3、新产区的过度开发
随着老产区资源的消耗殆尽,近几年新的产区还是被有心人开发出来。目前广州、广西、福建算是野生水蛭较新的产区。还有东北小水蛭,主产区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地;辽宁省的鸭绿江、辽河、大凌河等十余个产区也有一定产出,但近几年小水蛭的产量也逐年减少。据常年在东北产区收购小水蛭的药厂、药市和医疗单位的经销人员反映:2007~2009年的几年间,产量较多,产新下来可以收到10吨大货,2010年之后,产量一年比一年少,减势逐年加大,2013年产量更少,东北三个省区整个产新季下来,最多者一个月收上来1~2吨,运气不济的只收上来几百公斤。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2013年产量逐年减少,2007年为150~200吨,2008~2009年减少到80~100吨,2010~2011年再减产到30~50吨,2012年已减少至25吨, 2013年产量只有15~20吨左右,2014年在10-15吨,野生资源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境。据了解,现东北地区也已经开始发展家养,希望在未来几年里家养能初上轨道,缓解野生资源的灭绝危机。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水蛭有进口货源补充,虽然说含量不达标,但是在正品药用水蛭产量跟不上的情况下,用进口货或者含量不够货也是必须的。因为在停产和开工这两个选择上,任何药厂在没有到情非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选择停产的。现在对于药厂没有选择,只要收购的水蛭有含量,哪怕低一些也会继续用。不过这种资源也同样会有匮乏的一天,而且这类资源本来就不算丰富。
4、水蛭资源自然恢复难以为继。
“不取鸟巢,不猎幼兽”早在秦汉时期就被列入条令,但对于水蛭捕捞者来说利益为先,大小都不放过。如果水蛭繁殖能力特别强的话也没关系,但水蛭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一般要三龄的水蛭才有繁殖能力。每年春秋两季在水温超过15℃时交配,在20℃左右爬上岸离水面30公分处的湿土上产下1-3个卵夹,一个卵夹有13-35个卵子。可以说,水蛭的繁衍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捕捞,特别是对成龄水蛭的滥捕,使其不能顺利繁殖,造成资源毁灭性的破坏。
四、家养情况不容乐观
1.没有解决野生变家养核心问题
上面笔者也说了,虽然目前水蛭主要以家养为主,而且以前水蛭老产区、新产区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家养水蛭的热潮。但现在来看依旧以消耗野生资源的代价来维持家养的产量,真正靠家养繁殖家养,目前虽然可行,但技术并不成熟。目前家养的水蛭也可以繁殖小水蛭,但出苗率没有野生的高,家养水蛭和野生水蛭都是产3枚卵,但家养水蛭所产的卵只有一枚会成功孵出小水蛭,量在30条左右,野生的基本3枚卵都可以孵出来,量在75条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不能顺利的解决水蛭家养繁殖的问题,水蛭家养就不算真正成功。
2.天气因素对产量影响很大
2013年和2014年产量差别较大,最主要原因还是这两年养殖时间天气差异很大所致。水蛭在生长期间需要适宜的温度,2014年在7-9月里的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几个节气全国基本都是以阴雨天气为主,气温较低,不利于水蛭生长,出现死亡和不长等情况,在这段时间里气温达到38℃低于2-3天,严重影响了水蛭的正常生长,因此2014年产量减产,全国家养水蛭基本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在2013年的时候养殖户养的水蛭平均体重能达到31g,小的20多克,大的40多克,2014年的平均体重只有22g,死亡和个头小是导致产量减产的直接原因。
3.选种时需要慎重
水蛭对生存环境要求相对苛刻,一般都必须是选取当地种苗才能存活。举个例子,江苏溧阳当地选用的水蛭种苗基本都是当地的,外地的因生长环境有差异,基本很难存活,浙江的可以用苏南地区的种苗,但不能用苏北的,安徽南部的也可以用苏南的。因此,这也给大规模发展养殖增加难度,毕竟野生资源已经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