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卉产业30年发展令人瞩目
30年来,云南花卉科研成果十分突出,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均为全国第一。特别是在推进“云花”产业化进程中,云南省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重点科技产业项目,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在花卉从业者的努力下,凭借着中国仅有、世界少见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物种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物种资源、文化资源和相应的劳动力、市场要素资源优势,云南花卉业已发展成为跻身国内外、最具云南元素的新兴产业,云南也跻身全球新兴的三大鲜切花主产区,成为全国花卉新品种孵化、种苗生产和鲜切花生产中心,以及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产销中心、亚洲最大的花卉产地型交易市场,也成为我国花卉产业链条长、产业体系最为完整的省份,云南成为“亚洲花都”的雏形初现。
“云花”绚烂背后:找不足 看差距
尽管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在2015年新年伊始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参会的政协委员和相关组织,在前瞻这个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时充满忧虑。
他们认为,由于整体基础弱、底子薄,加之产业发展起步晚,一些至今制约云南省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短板”依然未得到补齐,发展差距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支撑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失衡,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营销手段跟不上;各级政府认识待提高,财政引导扶持不够,同时与世界级花卉大国发展差距明显,急需加紧解决。 2011年起,云南花卉产业进入缓慢发展期,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愈发明显,但云南花卉产业并没有做好产业升级转型的准备,市场竞争力在减弱,产业面临挑战。产业规划缺乏全局性和持久性 措施碎片化
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相比,产业的整体规划和政策的引导扶持显得更重要,也更紧迫。来自九三学社的提案认为,多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虽然出台过促进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规划,但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着力点不准、持续性不够和措施碎片化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产业存在一些核心。如目前呈贡斗南正在实施的国家级花卉产业园区,从产业的角度看,其规划没有针对花卉产业的功能定位,缺乏配套服务体系和运营措施,运营方式更像一个地产项目。
2010年以来,受昆明城镇化发展影响,大量花卉生产用地减少,花卉生产从传统产区向新区转移,这本是产业升级的好时机,但由于缺乏整体布局和相关措施,新区发展不仅速度慢,生产面积的增长也远远低于传统产区面积的减少,更突出的问题是,新区的发展依然走传统产区发展的老模式,无疑丧失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来自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的提案则认为,花卉产业虽然比较效益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促农致富效果好,但由于不能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各级政府对花卉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与此同时,国内多个省份近年来将花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加以发展培育,财政支持力度大,浙江、江苏、福建每年仅省级花卉项目资金扶持2亿元以上,贵州和四川近年来在花卉的投入上也远远超过云南省,仅贵阳市花卉专项资金达6000万元,四川温江区专项资金3000万元。而云南省在过去10年来,每年用于扶持花卉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一直在1000万元上下,财政投入与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体量严重不符,财政资金在支撑引导产业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