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国家标准出台,国土资源部是主要牵头单位,标准也是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您同时也是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请您从编制规划及内容设计上简单总结一下。
陈原:大规模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国家标准的编制是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合拍的。2012年7月2日,国家发改委召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召开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部际协调会议,部署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根据我国农田基本状况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在现有规划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建议。基于此,《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编制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深入推进,因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中8章内容,其中4章也是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的,所以,我们坚持做到二者的有效衔接。
《中国标准化》:高标准农田,顾名思义,当然离不了高标准,在您看来,编制过程中,这个高标准主要是怎样体现的?
陈原:《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8项规定,前6条关注“怎么建设”,后2条关注“建设后”,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编制国家标准过程中注重远近结合,既注重近期建设过程,又注重建设后的长远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的高标准具体体现为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标准利用3个方面。
一是高标准建设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构建了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的工程体系,基本涵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环节。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定量和定性指标,如明确要求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田间道路通达度不低于90%,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还要求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同等自然条件下耕地的较高等别。
二是高标准管理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不仅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权属管理以及验收要求等,而且还明确规定为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目标,采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定期全面报备建设信息,实现信息“上图入库”管理和部门信息共享。要求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制度,定期上报并适时发布建设情况等。
三是在高标准利用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要求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要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要求加强工程管护,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通则还规定建成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实行土壤培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当地中值以上水平,对农业科技配套和应用也有规定。
《中国标准化》:近,在于高标准建设方面,远在于高标准管理和高标准利用。远近结合,尤其是对建成后的管护上,堪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一个亮点。
陈原:《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注重建成后高标准农田的管护与利用。通则明确要求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要划入基本农田,设立统一标识,落实保护责任,实行永久保护;实施土壤培肥,实现土壤肥力保持或持续提高,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当地中值以上水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并保持在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值水平左右;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机械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应达到50%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
通则规定要加强工程管护,要求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要加强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地表沉陷等灾害防治的新技术应用,提高高标准农田的防灾减灾水平。
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定位是全国范围内通用性、基础性标准,各相关行业和地方可根据各自实践情况,在制修订相应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时,依据通则提出适合各地实际的技术要求。
《中国标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是一项建设的标准,明确了工程建设各项内容,那么,从工程项目上来讲,是不是统一工程体系的创新?
陈原: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指为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采取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综合措施等。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和其他等工程内容。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首次提出了统一的工程体系,首次构建了统一的工程体系,并明确了各项工程的建设内容,是创新。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与排水的需要而采取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土壤改良是指为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沙(黏)质土壤治理、酸化和盐碱土壤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灌溉与排水是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所修建的各种设施与建筑物,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等。田间道路是指为农田耕作、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所修建的交通设施,包括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是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等。农田输配电是指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所需的强电、弱电等各种措施,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和变配电装置。
为了满足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需要,实现分阶段管理和规范工程定价,通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措施进行了科学分解和界定,这是根据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采用了全面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