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城入园后快大多建成四条自动化生产线,形成30万吨产能规模,跃居云南饲料行业龙头。
从一个作坊小厂蹒跚起步,到注册成立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建成现代化生产基地跃居云南饲料行业龙头。历经20年创业风雨路,快大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在不断提档升级中完成了三级跳。
金秋九月,乔迁落地红塔工业园区,并成为首家退城入园建成投产企业的快大多披红挂彩,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举目远眺,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实施“四大战略”,打造“四大产业”,实现“三步走”目标的宏伟蓝图。
2000年,中专毕业的小女生窦舒名走进了快大多。回想起刚进厂时的感受,她说:“就是规模太小了。”而在窦舒名来到快大多之前,企业只是一个投资1.5万元建成的红塔区畜牧局自用饲料生产车间。1994年注册成立企业时,也仅是一个资本金80万元,年产销量不到万吨的国有小企业。
窦舒名刚进厂时只是一个编织袋管理员,2004年她和企业共同经历了改革阵痛,从此自己不再是国企职工,变身民营后的企业起名“快大多”。摆脱了体制机制束缚,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和做行业排头兵的大志向,高唱“科技一枝花,快大多饲料进万家”经营之歌奋力前行。
实现了二级跳的快大多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上快速发展。已成为技术部负责人的窦舒名带领团队全力投入到科研攻关和技改创新中,并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7项新型技术专利。企业先后承担并完成了14项省市级科技示范项目,荣获10项省、市、区科技奖励。
科技创新成为快大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以科技为支撑,快大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创新为支撑,快大多蛋鸡饲料成为云南第一品牌,鱼饲料通过省级重点新产品认定,“快大多”商标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2006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种猪扩繁场延伸产业链;2013年饲料年销量突破6万吨,年销售种猪近2000头,出栏商品猪6000头。
正当快大多踌躇满志大展拳脚之时,这个曾落地城郊的企业因为城市发展早已被圈入了城内。举目四望,周边已无拓展空间。城市需要生态宜居,企业需要扩规提档,当快大多再次面临艰难决择之时,企业以巨大的勇气选择了退城入园再走创业之路。
2013年,当魏文武这位曾在国内多家饲料大企打拼过的职业经理人走进快大多成为主管销售的副总时,企业正在红塔工业园区观音山片区“开疆拓土”,投资8250万元建设新的生产基地。针对即将形成的30万吨产能规模,现在的快大多更加需要像魏文武这样具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人加盟。而他的到来,为企业带来了立足全省、面向西南、走向东南亚的销售战略和布局乡村直销网络,构建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的发展策略。
2014年9月,占地56亩,库容量2万平米,拥有4条自动化生产线,全面实现了生产、管理流程再造的一个全新的快大多成为红塔区首家退城入园建成投产的企业。此时,魏文武负责的销售服务团队也从原来的20多人扩至40多人,他们正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内接受营销服务业务培训,并将成为快大多拓展市场的中坚力量。魏文武在谈及自己加盟快大多的感受时说:“云南是我理想的生活之地,快大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站在高大宽敞的生产车间内,看着左右摆动的机械手堆码着一包包饲料时,感受到的是快大多实现了三级跳,实现了做云南饲料行业龙头目标之后,又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之上,展望新的发展。
此时,在企业总经理杨保和的心中,已展开了这样一幅发展前景图——秉持“专业化、现代化”企业价值观,肩负“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贡献效益”企业使命,围绕“服务三农、发展三农、改变三农、致富三农”经营思路,大力实施“整合、创新、集团化、品牌化”四大战略,重点打造“养殖产业、饲料原料生产、肉类食品加工产业、零售及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
以此为支撑,到2019年实现负荷生产,完成从种苗、饲料、养殖到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建设;到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将企业建成西南畜牧产业明珠;到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构建云南快大多农牧集团,使快大多成为西南一流的畜禽产业链。
对此,杨保和认为这将是快大多未来20年内新的提档升级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