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熟悉农村情况的朋友聊起来,发现这样的事儿似乎并非个案。如今,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更新,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品种、新技术,别说是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就连一些基层的农技人员也明显跟不上趟儿了。种地凭感觉,成了一些农民不得已的选择;地到底能不能种好,也就成了不太顾得上的事情。
近年来,围绕着现代农业建设,“谁来种地”一直是关注农业的人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源于人们对于农业后继无人的担忧。其实,“谁来把地种好”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如何创新,农业怎样才能提质增效。
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目前已经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理想格局,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长久之策。
可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抑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其核心都是人。如何稳定住这些人,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如何提升他们的素质,则是解决“谁来把地种好”的关键。如果他们的素质跟不上,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甚至建设美好乡村,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中,普通农户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里还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专家认为,素质不高、经营能力和合作意识不强,是当前普通农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加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培训,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者素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其综合素质和经营能力总体上高于普通农户。但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素质再提升的问题。未来既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培训,也需要优化其成长环境。
在现代农业格局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应当利用先进的知识、技术、装备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服务和支持。他们能否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未来应当一方面增加他们接触先进科技的机会,一方面提升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随时以先进的科技武装自己,指导别人。
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永无止境。解决“谁来把地种好”,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富有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