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重振发展信心,加快提高甘蔗种植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快速走出去。”
“重点建立‘生产扶持+差价直补+储备调节+进口调剂’的调控机制,加大糖料生产扶持力度,探索甘蔗、甜菜主产区农户直补办法,扩大国储糖规模,严格控制食糖进口,拓展云蔗发展空间。”
价格持续低迷 产业难掩颓势
进入7月,本该甜蜜的云南蔗糖产业依然没有收获甜蜜,持续低迷的糖价将整个产业打入了低谷。糖价4年连跌,从每吨7000多元跌到4000多元,这让全省甘蔗糖业陷入了全行业亏损的境地。
在刚刚结束的2013/14年榨季,我省蔗糖产量230.6万吨,较上个榨季增长2.6%。而在2014年,我省甘蔗种植面积将达534万亩,预计平均单产每亩4.5吨,甘蔗农业总产量2400万吨,工业入榨量2100万吨,甘蔗平均糖分15%,平均出糖率12.8%,食糖产量将达270万吨。
蔗糖产量不断上升,但价格却像坐上过山车一样快速下滑,曾经风光无限的甘蔗糖业在消费旺季也难掩颓势。我省甘蔗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受到大量低价进口糖冲击的缘故。专家表示,目前较低的进口农产品关税,让国内主要农产品均不同程度受到冲击。以蔗糖为例,目前我国每年蔗糖进口配额195万吨,平均关税仅为15%,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50%,低于我国主要农产品关税15个百分点。此外,供求关系被认为是影响国内糖价最为关键的因素,自2012年以来,全球糖业连续供大于求,2012/13年榨季全球食糖过剩规模910万吨,2013/14年榨季过剩规模预计达470万吨。2013年以来国际糖价低至每磅18美分,2013/14年榨季更跌破每磅15美分的历史低点,远低于国内糖价。大量国际低价食糖涌入国内,引发了国内糖业严重的负面连锁反应,导致我国食糖全行业亏损。
地位不可取代 科技点亮曙光
遭遇价格下滑困扰的云南蔗糖产业,是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最好、覆盖面最大、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涉及全省8个州市40余个县市,其中包括600万蔗农、70余条生产线、20余户大型蔗糖龙头企业。
“云蔗”和“云烟”、“云花”、“云茶”、“云菜”一样,是声名远扬的“云南名片”。在国内糖业版图上,云南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仅次于广西的全国第二大蔗糖基地,年种植甘蔗面积540万亩,蔗糖产量达230万吨,蔗糖工农业产值200余亿元。即使现在“受了伤”,但不可否认的是,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蔗糖产业,仍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产业,云南蔗糖产业的科技创新突破,点亮了产业发展的曙光。
气温高、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宜于甘蔗生长,利于甘蔗糖分积累等优势,让滇西南、滇南的热区跻身我国甘蔗种植优势区域。近年来,在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省注重优势区域发展和科技支撑的结合,走出了一条步伐坚实的蔗糖产业发展之路。全省甘蔗良种率达85%以上,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的多系品种布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甘蔗糖分达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近5年来全省出糖率稳定在12.5%以上,比“糖老大”广西高出了0.5个百分点,比蔗糖强省广东高出了1.5个百分点,为全国最高水平。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相继遭受百年旱灾和冰冻雪灾的情况下,我省蔗糖产业发展不断攻坚克难,全国第二蔗糖大省的地位不断巩固且表现不俗: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从367万亩增加到540万亩,甘蔗农业总产量从1366万吨增加到2200万吨,甘蔗平均农业亩产从3.72吨提高到4.2吨,增幅达12.9%。
提质调控并重 重振发展信心
遭受价格下跌和糖味变“苦”之痛的云南蔗糖产业,怎样做才能解围脱困,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放在蔗糖产业链各端的蔗农、企业和农科专家学者面前的一道难解习题。
“面对国内外食糖发展低谷,云南蔗糖产业不断蜕变,不断向优势区域转移和聚集,境外种植成为全国替代种植的典范。”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所长张跃彬分析,云南蔗糖产业发展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本期国际低价糖来势汹汹,由于进口糖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成本,国内糖业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云南制糖企业经营艰难、蔗农生计受到影响、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另一方面,要看到今后我国食糖的供需缺口和较好发展机遇,临沧、德宏、普洱等优势蔗区蔗糖产业不断巩固,文山等新蔗区不断发展壮大,蔗糖产业有望逆势而上。特别是随着比较效益的发挥和桥头堡建设的持续推进,与我省接壤的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正成为云蔗产业走出去发展的重要渠道。2014年,我省境外种植甘蔗面积已发展到53.6万亩,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云南蔗糖产业需要重振发展信心,加快提高甘蔗种植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样才能在与进口糖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快速走出去。”张跃彬说。
我省不少蔗糖产业专家则有着这样的共识: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糖料种植和食糖生产的政策在不断加强,我省要着力加强糖料优势区域和糖料基地建设,扩大甘蔗高产创建规模。在甘蔗收购上,明确省级统一定价,充分保护蔗农利益;加强食糖国库收储,优化产品储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进口转储制度,着力保护蔗糖产业。同时,建议国家继续对食糖进行科学调控、有效调控、精准调控,完善中央与地方互动、政府与社会配合、行业组织充分参与的多元主体结构体系,重点建立“生产扶持+差价直补+储备调节+进口调剂”的调控机制,加大糖料生产扶持力度,探索甘蔗、甜菜主产区农户直补办法,扩大国储糖规模,严格控制食糖进口,为云南乃至全国的甘蔗糖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